來源:中國日報 時間:2021-05-25 19:00:07 作者:STEPHANIE STONE
“我非常敬佩他!”
“他是我的偶像!”
“他太讓人敬佩了!”
作為(wei) 一名曾經的教師,當聽到從(cong) 貴州省修文一中學生們(men) 口中的這些溢美之詞時,我略感驚訝。這些讚揚並不是對於(yu) 當今的哪一位明星,而是中國新儒學的領軍(jun) 人物——哲學家王陽明。
在明朝時期,王陽明因上書(shu) 營救同事而引火燒身,被貶至貴州修文縣。在修文時,迫於(yu) 條件簡陋,他以居山洞為(wei) 生,而他的悟道與(yu) 教學也從(cong) 這裏開始。
作為(wei) 王陽明的悟道之地,修文縣多年來不斷致力於(yu) 陽明思想文化的海內(nei) 外傳(chuan) 播,對於(yu) 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意義(yi) 重大。
王陽明的思想對於(yu) 修文的教育影響深遠。在修文一中,從(cong) 初中到高中,所有的學生都需要學習(xi) 王陽明的傳(chuan) 習(xi) 錄。在這當中,他們(men) 不僅(jin) 要學習(xi) 情緒管理,培養(yang) 自信,還要學會(hui) 思辨與(yu) 自我反思。
“王陽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對弟子提出的‘立誌、勤學、改過、責善’的要求,揭示了一個(ge) 人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ang) 的方式與(yu) 途徑,對於(yu) 今天學校教育守正創新、提高實效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yi) ,”修文縣教育局局長劉麗(li) 萍介紹說。
修文縣文聯主席李小龍則向我介紹了王陽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重要思想。
據我所知,良知是人們(men) 在內(nei) 心裏對於(yu) 善的遵從(cong) 並且時刻用來指導自己的行為(wei) 舉(ju) 止而不是向外求。
李小龍解釋說,“求得內(nei) 心之理,並按照這個(ge) ‘理’去行動,去體(ti) 悟,去‘事上磨練’,便是致良知。”
此外,另外一個(ge) 十分吸引我的理論便是“知行合一”。王陽明認為(wei) ,我們(men) 的行為(wei) 之所以會(hui) 有錯誤在於(yu) 受到私欲的幹擾。剔除私欲,我們(men) 便可以回歸本心。
“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在王陽明那裏,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道的理一定要與(yu) 現實發生聯係才有意義(yi) 。隻知道不行動,其實還是不知道。”李小龍說。
我一直都相信人性本善,因此王陽明的思想與(yu) 我產(chan) 生共鳴。我也終於(yu) 理解為(wei) 什麽(me) 我采訪的學生對他有著如此高的讚譽。
來自七年級的學生王唯一十分敬仰王陽明。他說:“俠(xia) 之大者,為(wei) 國為(wei) 民。盡管身處困境,但是王陽明卻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並且從(cong) 未屈服於(yu) 困難。這是我為(wei) 什麽(me) 如此敬佩他的原因。”
他的同學孫睿菱在一旁連忙表示讚同:“王陽明作為(wei) 一名哲學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鼓勵人們(men) 立誌篤行,他真的值得人敬佩。”
原文見5月25日中國日報八連版 英文鏈接:http://www.eguizhou.gov.cn/2021-05/25/c_626389.htm
責任編輯:陳近梅